血型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ABO血型和RH血型。 1. ABO血型 ABO血型系统是人类最早认知且最重要的血型系统。ABO血型由红细胞膜上的特定抗原决定,与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溶血反应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ABO抗原同样存在于牛、羊以及其他一些灵长类动物体内。研究表明,ABO血型起源于数百万年前的共同灵长类祖先,并在抵御传染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ABO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抗原A和抗原B将其分为四种类型:仅含抗原A为A型,仅含抗原B为B型,同时含有A和B抗原为AB型,两者均不含为O型。 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包含不同的抗体,但不包含针对自身红细胞抗原的抗体。例如,A型血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抗体。据数据统计,在中国各民族中,A型、B型和O型血各约占30%,而AB型血仅占10%左右。 1930年,研究人员发现A抗原可以进一步分为A1和A2两个亚型。截至今日,已知A型至少包括20个亚型,其中绝大多数为A1和A2(超过99%),且A1亚型的比例超过80%。 1980年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红细胞上的ABH决定簇主要存在于鞘糖脂分子中。然而,1980年的几项研究指出,糖脂在ABH抗原决定簇中的作用相对较小。实际上,红细胞上的多数ABH抗原位于离子交换蛋白、带3蛋白、葡萄糖转运蛋白以及带4.5蛋白的单个高度分枝的多聚N-乙酰氨基乳糖的N-型糖苷键上。 2. RH血型 RH血型系统一般不存在天然抗体,因此初次输血时不会发现RH血型不匹配的问题。但RH阴性受血者在接受RH阳性血液后,可能产生免疫性抗RH抗体。若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输注,则可能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人类红细胞若具有与恒河猴相同的抗原,则称为RH阳性血型;否则称为RH阴性血型。在中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比例约为99%,而RH阴性血型仅占1%左右。 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体系之一,目前已发现40多种RH抗原,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因此,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的定义为RH阳性,而缺乏D抗原的定义为RH阴性。 由于RH阴性血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属于稀有血型,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熊猫血”。在社会群体中,常设有专门的联络组织,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实现成员间的互助献血。

文章《世界上一共有几种血型》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