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是什么?这可能是很多人都很好奇的问题,玄学本来是哲学的上的一种用语,如今更多的被用于风水当中,主要是指一切不可知的、不可思议的事情上面,本期的玄学入门带你去了解玄学是什么意思。
玄学是什么
玄学,此处的“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本来是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在近代泛指一切研究不可知本体的学说。在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其内涵被扩充到了极致,一切不可知的、不可思议的,科学不能解释不能涉及的,似乎都被包揽进了玄学的范畴。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其思潮持续时间自汉末起至宋朝中叶结束。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道家玄学也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学术要旨
玄学是对道家的表达。可以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
魏晋之际,玄学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并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远为玄远旷达。“玄远”,指远离具体事物,专门讨论“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通称之为玄学。玄学家又大多是当时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它是在汉代儒学(经学)衰落的基础上;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魏晋玄学是在魏晋时代,以老庄(或者称为三玄)的思想作为核心框架,从两汉时期的繁琐经学中解脱出来,试图融合“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它的核心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通过思辨的方式探讨天地万物存在的根基问题,可以说是一种脱离具体事物的形式化讨论存在依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问题。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首次尝试,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上整合儒、道两家的重要哲学探索。在哲学领域内,它围绕有无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贵无派与崇有派两大分支。
基本特点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杨泉等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文章《众妙之玄,玄之又玄》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