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说新语·假谲》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曹操率军行军途中迷路,缺水严重,士兵们口干舌燥,嗓子仿佛冒烟。曹操见状,用手中的马鞭指向远处说道:“前方有一大片梅林。”士兵们听闻后,联想到梅子的酸味,不禁流出口水,口渴感也随之减轻。于是队伍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前行数十里,最终找到水源。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望梅止渴”故事。曹操借助语言的暗示作用,成功缓解了士兵的口渴,这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他暗示。炎热的夏季,当你极度口渴并幻想前方不远处就有酸梅汤售卖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口渴感,这同样是自我暗示的一种体现。在第22届奥运会期间,日本选手具志坚每次参赛前都会紧闭双眼,低声喃喃自语。在男子体操决赛环节,中国体操名将李宁、童非,以及美国体操明星麦克唐纳、康纳斯等人接连失误,唯有具志坚表现稳定,最终荣获全能冠军。赛后,面对记者关于他赛前低声念诵内容的提问,具志坚笑而不答。一时之间,具志坚所谓的“咒语”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实际上,具志坚默念的内容并无特别之处,即便他祈求上帝庇佑,也不意味着真的能得到神灵的帮助。关键在于,这种默念方式对他产生了积极的自我暗示效果。为何通过语言的自我暗示能够达到安定情绪等效果呢?因为语言中的每个词汇、每句话都是特定外界事物与生活现象的象征。例如,“酸梅”这个词代表的是生长于树上的酸涩果实。食用酸梅会引发唾液分泌,这是所有动物共有的本能反应,巴甫洛夫将其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而听到或看到“酸梅”这个词同样会刺激唾液分泌,则是人类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这正是运用语言自我暗示影响生理机能从而实现治疗效果的科学基础。当然,自我暗示并不局限于语言表达,其他如感官体验、意念想象同样具备类似功效。在练习气功过程中,设想气息从胸腔下沉至腹部,或者想象细雨飘洒全身,抑或想象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环境,均会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良性影响。同样的道理,个人信念对于疾病恢复往往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点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有些人还将这一原理融入文学创作之中,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极具感染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讲述了两位年轻女画家前往华盛顿写生时,其中一位名叫琼西的女孩患上肺炎。她卧病在床,无意间注意到窗外常春藤的最后一片叶子,认为这片叶子是自己生命延续的象征,一旦脱落便意味着死亡。某晚狂风暴雨来袭,她以为这片叶子难逃被吹落的命运,因此悲痛不已。然而次日清晨拉开窗帘一看,那片叶子依旧完好无损,这让琼西倍感欣慰,病情也暂时有所改善。事实上,那片叶子早已被风吹落,她所看到的其实是老画家特意绘制在墙上的假叶子。虽然这只是虚构的情节,并非真实病例,但它通过艺术手法强调了人们对自身感知与信念的接纳可能带来的自我暗示作用,进而对心理健康乃至疾病预后产生深远影响。自我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调节手段,具有以下几种心理效应:首先,它能够带来镇静效果。人的心理状态复杂多变,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若对手取得优异成绩或率先完成任务,往往会让人感到压力倍增。尽管你本有能力超越对方,但由于心理紧张,反而抑制了潜能的发挥。此时,自我暗示可以帮助消除杂念,平复心情,使你更好地专注于目标。其次,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这一点与镇静作用紧密相关。任何事情尤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想要顺利完成,都离不开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缺乏心理训练的人往往会在该集中精力的时候分心走神。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学会运用自我暗示或许能帮你减轻困扰。再次,它还具备提醒功能。一位著名文学家曾说过,当你打算与他人争论并且已经准备好反驳的话语时,不妨在心中默念:“我绝不能把这些话讲出来!”只要坚持这么做,大部分情况下争吵是可以避免的,这也是一种自我暗示的方式,用以警示自己不要采取某些行为。此外,当你准备着手某项任务却遭遇心理障碍如恐惧、焦虑等问题时,自我暗示同样能够增强信心,帮助克服阻碍。自我暗示的应用范围广泛且用途多样,不过刚开始尝试时效果可能不够显著。这并不稀奇,因为心理调整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要想将原有的心理状态引导至理想的方向,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控制力。万事开头难,成效也需要经历从小到大的积累过程。只要坚持不懈,不因路程遥远而退缩,不因初期效果微弱而放弃,长此以往,自我暗示必将成为我们进行心理调节的重要工具之一。
文章《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