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几乎每天都要做梦,每天想睡觉时总担心今晚又做梦睡不好,很苦恼……”。每天都有自感睡眠不好者到门诊咨询这个问题。究竟每晚要睡多长时间,为何会做梦呢?睡眠与年龄关系,通常情况下,刚出生到满周岁的婴儿需要的睡眠时间最长,每天约16小时;1~4岁幼儿夜间需12小时睡眠,有时白天还需2~3小时睡眠;5~10岁儿童每晚需10~12小时睡眠;10~12岁的儿童每晚需8~10小时睡眠;青少年通常每天需8小时睡眠;31~60岁成年人,需6.5~7.5小时睡眠;60岁以上老年人晚上有5.5~7小时睡眠就够,如白天有半小时左右的小睡则更好。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对睡眠越是过于重视,很想睡个好觉,却常常难以入眠;而不想睡觉,不去重视时却睡得很好。原因就在于对待睡眠的心态不同。对于许多人来讲,睡不着是一种应激和不愉快的体验。在夜里一旦睡不着就产生了担忧,害怕失眠造成不良的影响,这种紧张的情绪会干扰睡眠的正常过程,反而加重了睡眠问题。
睡眠由两种不同的状态交替构成,一种是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眼球会快速转动,大约80%的梦发生在这一时期,伴随着不规则的心跳以及呼吸频率加快。如果睡着的人在这个阶段醒来,就能完整地讲述梦境,否则梦的记忆往往是不完整的,因此这个阶段也被称作“有梦睡眠”;另一种是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个阶段醒来后几乎没有人会记得自己做了梦,所以也被称为“无梦睡眠”。夜间睡眠通常先经历非快速眼动睡眠,然后进入一个较短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两个阶段合称为一个睡眠周期,大约持续90分钟,接着再次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开启下一个周期。一整夜通常会有4到5个这样的睡眠周期,但每个周期的具体情况可能略有差异。最新的研究表明,所有睡眠阶段都会产生梦境,不过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做梦数量明显多于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睡眠与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梦的多少与睡眠质量无关。梦是一种普通的生理现象,是正常睡眠的一部分,每个身体健康的正常人每天晚上都会做梦,除非他整个晚上根本就没有睡觉。做梦对人体是有益处的,每晚大约做4次梦,而不是睡眠不好的表现,当然,如果频繁地做恶梦就会影响睡眠质量,但那是由做恶梦的原因——不良的心理状态所导致的,而不是做恶梦本身,并不存在做梦多了就影响睡眠的问题。
梦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是大脑健康发育和维持正常思维的需要。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倘若大脑调节中心受损,就形成不了梦,或仅出现一些残缺不全的梦境片断,如果长期无梦睡眠,倒值得人们警惕了。不做梦反而可能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有些患有头痛和头晕的病人,常诉说睡眠中不再有梦或很少做梦,当然,若长期恶梦连连,也常是身体虚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预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说自己很少做梦或者整夜无梦,实际上是他在醒来之后把晚上所做的梦都忘记了而已,并不是没有做梦。”

只要正确地认识睡眠与梦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和处理睡眠问题,你就会有个甜美的梦
文章《睡眠与梦的关系》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