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筮讲座
第一章周易预测学概论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预测学原著,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易经中的“易”字源自蜥蜴的象形字(蕴含变化之意);而周易的意义则包括两种,一是解释“浩瀚宇宙中的变化”,二是“周朝流行的易占之书”。在易经这本书里,将万事万物划分为六十四种不同形态,然后以预测者所在位置为中心,指示方位,从而引导人们开拓自己的命运。其中包括说明六十四卦的经文以及解释内容的“十翼”(对易经进行补充说明的十篇文章)。其中,“十翼”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对易经哲理进行阐释的“系辞传”。
易的基本哲理在于阴和阳。阴象征女性,柔和而消极;阳则代表男性,刚强而积极。阴爻与阳爻三条线交错组合形成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种,称为八卦。将这八卦两两搭配,就得到六十四卦。
易经是中国古代占卜的经典之作。其雏形被认为是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公元前8世纪)完成的。商代盛行用火烧灼龟甲或兽骨,观察裂痕来占卜,称为龟卜。到了周代,又流行使用蓍草占卜吉凶,称为占筮。占卜的结果由朝廷妥善保存。后来,从累积的筮辞中挑选出适合且符合各卦各爻的内容,加以整理编纂,便成为易经的雏形。易经雏形完成后,占筮不再为朝廷独占,而是普及到诸侯士大夫阶层。此后,占筮仪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占筮普及后,急需一本专门解释的书籍,由于易经中的用词艰深难懂,必须有统一的解释,否则意义会有所不同。因此,从战国末期到汉初,逐渐产生了“十翼”(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最终完成了易学。后来,儒家经典被尊崇为儒教经典,而位居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的易经,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根基。此后,由于宋代新儒学的兴起,易经被视为形而上学的主流,备受重视。然而,关于八卦由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为神农氏所作、卦爻辞由文王与周公所作、十翼由孔子所作的说法,至今尚未有定论。易的本质是预测,《易经》是一本占卜书,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易学预测以“易经”这门体现中国系统思维的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六十四卦为逻辑框架,同时结合“四时”、“五行”、“五方”、“五音”、“十天干”、“十二地支”、“卦气”、“易数”等复杂的科学参考因素,密切关注周围事物的动静变化信息,如时间、地理、天时、声音等,作为预测未来结果的预兆信息,按照固有的逻辑结构推导出可能出现的趋势和细节。正因为易学预测融合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内容,并完全建立在唯象理论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对易学预测的研究,无疑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广泛的启发和影响。
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又称“六爻预测法”或“火珠林法”,是中国正宗的预测方法。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是在周易各卦中输入五行信息后,根据卦中的五行生克、冲合扶拱及其与时空的信息关系,分析所需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细节。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的特点是预测事物细致、缜密、严谨、具体,信息规划性强,其预测模式呈公式化,随意性小,因此易于掌握。宋、明、清时期的许多学者认为,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起源于西汉京房氏。京房(公元前77年至前37年)是西汉的经学家,著有《京房易传》等多部研究易学的作品,后人称之为“京房易”、“纳甲法”。到了清代,王洪绪所著《卜筮正宗》一书对此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定型,使其成为近代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易学预测方法。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重点讲解《卜筮正宗》中的预测理论和方法。
“德行高尚的人,与日月同辉,与四季同步,与鬼神共定吉凶,先于天时而不违背自然,后于天时而顺应自然。”(《周易·乾卦·文言》)。品德高尚的人,功德与天地相契合,光明与日月相辉映,行动与春夏秋冬四时同步。“大人”的行为先于天时,但符合自然法则,后于天时,却遵循自然变化的时机。《周易》认为,掌握宇宙真理的人,其行为准则与社会相契合。推而广之,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说,人是宇宙的缩影。我们引以为豪的智慧老人老子、庄子,也反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古代圣哲那里,宇宙与人身本为一体,精神与天地自然交融,宇宙中存在的,人身中各具其备。基于此,古人认为:人们既能从自然界的某些物质运动规律中领悟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也能从人体生命现象中推测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因此,“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能在人事中得到验证”(《素问·举痛论》)。“善于谈论人事的人,必然能推知天地”,所谓“手指关节可以观天,手掌纹路可以察地”(《类经图翼》引自邵子)。所以,尽管古人论述的角度各异,但无不力求追寻天人相通之处,从而形成了关于“天人相应”的学说。这一学说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本是相通、和谐一致的,强调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注重彼此间的协调与协作。这些充满全息色彩的古典理论,主要来源于古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取人身”的唯象观察方法,通过“无极”、“太极”(或一)、“二仪”(阴阳)、“三家”(三五、气象数、精气神)、“四象”(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辟卦、十二律等思维模式表现出来。
以易学预测为代表的预测术完全建立在唯象理论的基础上。预测的实施从本质上讲,是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以通神明之德,也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传》)的“取象比类”方法的延续。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周易预测正是依据取象比类、以简御繁的方法采集信息,再依据象数体系推演运筹,揭示事物的趋势。不了解这个道理,就无法理解预测术的思维方法和哲理本质。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够预知呢?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令人着迷,同时也让人感到困惑。古人依据天人感应的学说,认为宇宙、社会、万物都是全息的。宇宙中存在的,人身中也有;人身中存在的,万物悉备,所谓“万物无情而有性”。在古人的观念中,宇宙万物,即使是顽石这类无知之物,也能与人通灵。因为,虽然它们没有人类的七情六欲,却同样能吸引、释放宇宙间的信息能量。至于植物、动物的灵性,则更不用说了。这或许就是庄子所说的“能与一,万事毕”吧。现代生物全息理论已经揭示出生物的部分与整体之间或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存在全息关系,即生物体的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在化学组成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成比例缩小。这一规律的发现似乎印证了古人关于“宇宙人体合一”的学说。
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具有预测的潜能呢?荷兰的特异测量研究者库洛瓦泽托等人发现,人们往往很容易找回自己无意中丢失的随身物品;也可以通过对被害者的遗物进行信息感应,来追踪和抓获凶手。大量实验表明,人类或许可能与动植物互相“通情”,或者通过意识媒介,与无生命的物体互相沟通“感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中国佛教所云“万物无情而有性”,同时也揭示出我们人类不仅蕴藏着比动植物等物体高级得多的预知潜能,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预知潜能将通过诸如气功之类的科学训练,挖掘出越来越敏锐和准确的直观预测力。
从相关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预测者特别重视“预兆”的原因。几乎所有古代预测高手都认为,预兆是预测的重要参与因素。例如,相传为邵雍所著《梅花易数》一书,就非常强调“三要”,运用耳、目、心和“十应”关注天时、地理、小环境、声音等。科学实验既然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人与动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物体之间都能通过“意识”媒介沟通信息。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古人也曾经通过自己的特异直觉,掌握了这一真理呢?知识的新领域无法穷尽,人体本身具有的特异现象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渐渐揭开全部的神秘面纱。
周易研究是一项严肃的学术事业。我们学习周易预测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弘扬优秀遗产,批判封建糟粕,严格区分科学与迷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现代科学文化建设服务。
第二章 周易纳甲信息
第一节 起卦法
第二节 干支
第三节 装卦
第四节 六十四卦纳甲全息图
第一节 起卦法
起卦时最好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避免外界音波干扰脑波。需要注意的是,起卦时不可随意尝试,信念非常重要,否则可能会因信息干扰导致预测不准,而且同一事件不应多次预测。
方法:将三枚铜钱合于双手掌中,此时默念自己需要预测的事情,静心一分钟,此时达到人天合一的状态,信息产生共振,再摇六次,记录每次的爻象。摇动铜钱会出现以下组合:
一个背面、两个正面,称为“单”,画作“/”,为少阳。
两个背面一个正面,称为“拆”,画作“//”,为少阴。
三个背面,没有正面,称为“重”,画作“0”,为老阳,是变爻。
三个正面,没有背面,称为“&ld
文章《卜筮易知》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