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中的算命者大多研习过《易经》与八卦,能熟练推算出生辰与时节,采用传统数学方法进行预测。要知道,算命之人自己常捂着鼻子坐在街头,若真能通神,早就成为亿万富翁了,何必忍受这份辛劳呢?以下是几点原因,希望能解答你的疑问! 1. 可能是邪灵作祟。 2. 心理因素 有一句与“说曹操,曹操到”相似的俗话是“受伤的手指常被触碰”。为何有人总会有这种想法呢?道理很简单,不过是对自己受伤的手指格外关注罢了。也就是说,我们对外界的感知是有选择性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说曹操,曹操到”的现象了。因为事情就是这样:恰好符合这一经验的被记住,而更多不符合的则被遗忘。并非我们的预言多么精准,只是因为我们所做的选择更有利于验证这句话罢了。类似的情况还可以举出很多。有些人会相信预言性的梦境。他也确实能给出一两个例子。但他忽略了预言性梦境未能实现的情况更多。有时还能听到一些人议论:某某人算卦算得很准之类的话。其实这也属于这种情况,即偶尔算准的留在轻信者的记忆中,而大量未算准的却被遗忘。事实上,在各种场合下,预言准确的时候很少。人们往往轻易忘记一百次失败的预言,却对偶尔的成功津津乐道。可以说,相当数量的巧合事件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解释。 3. 算命者具备一定的观察力。 曾经我和同学玩过“纸牌算命”的游戏,得到的信任度反馈分别是100%、98%、95%...其实并不是邪灵在作祟,而是我对他们的性格比较了解。(当然,这类游戏还是不建议大家尝试。) 4. 算命先生的表达技巧。 引用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某日三位秀才赴京赶考,夜宿旅店,遇到一位算命老人。三人询问科举前景,老人神秘地伸出一根手指晃了晃说:“想必你们一定能够理解我这一指的意思吧。”并约定见榜后在此店相见以验证其准确性。秀才离开后,店主出于敬仰与老人攀谈起来。算命老人诡秘一笑说道:“这难道还不准确吗?如果一人中榜,则解释为暗示只有一人能考中;如果两人中榜,则解释为暗示一人不能考中;如果三人皆未中,则解释为一人都考不中;三种可能性都在暗示之中,你说我能算不准吗?” 算命先生结合“大气候”与“小环境”,总结并探索出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某些基本规律:姑娘一般算能不能找到如意伴侣;年轻人大多算能否加薪、升职、分房;中学生大都算能否考上大学;大学生大都算能否获得理想的工作分配,那成双成对的含义就更加明确了;年轻夫妇要算是否生男孩;家庭主妇多关心子女的就业与升学;中年干部虽然羞涩,但掩饰不住对仕途的渴望;老年人则主要算能活多久;个体户大都算生意能否盈利……如此等等。因此,只要能察言观色,灵活应对,把握好分寸,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或者先报忧再卖个关子指点迷津,不但能赚取更多钱财,当事人也会满心欢喜。
文章《卜卦先生一般怎么说》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