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障碍
分离型身份识别障碍常被称为身份认同障碍。这是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中最具争议、最奇妙且最吸引人的精神障碍之一。患者通常拥有多种独立的身份或人格,有些人甚至可能有十几种,甚至更多。在同一主体中,存在两种或以上的不同身份或人格。这些身份或人格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年龄、性别、生理反应以及说话和交流方式。由于巨大的生活压力等因素,人们往往会产生一个或多个与自身性格截然相反的人格,以保护自己并满足某种心理需求。通常情况下,患者本身并不会意识到另一个或多个身份的存在。
失语症
学术意义上的失语症是指语言功能受损的人无法发出特定的语言。而在日常生活中,“失语”有时也意味着话很多。此外,失语还可指沟通障碍中的语言障碍。失语者丧失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并非因为他们是哑巴或先天语言能力不足,而是由于某些刺激导致。
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是一种描述人们在经历重大灾难、打击或变故后,在心理上留下阴影并承受巨大压力的状态,也被称作“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如果这种症状仅在创伤后的六个月内出现,则被认为是急性症状;若超过六个月才出现,则被认为是慢性症状。这类患者在生活中可能会反复体验痛苦或害怕的经历,仿佛再次经历了灾难,面对相似情境时会有强烈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可能导致选择性遗忘,不愿与外界接触,情绪低落、沮丧,长期处于紧张或狂躁状态。
暴食症
这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病理性地大量进食。暴食症患者最初通常是由于负面情绪无处宣泄或是压力过大,从而通过疯狂进食来转移注意力,同时感受到饱腹带来的安全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过度进食和体重异常,进而进入暴食症的第二阶段——患者开始厌恶自己的暴食行为,并因肥胖感到自卑,却又难以抑制进食冲动,陷入挣扎与自责之中。
抑郁症
这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疾病,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忧郁和厌世心理,常感到悲伤、叹息连连,对人和事物缺乏兴趣,伴随头痛、烦躁、噩梦频发、乏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产生强烈厌世情绪,甚至萌生轻生念头。其发病诱因多为明显的心理创伤,如生活中的不幸遭遇、职业上的挫折、不受重视、人际关系紧张等。此外,抑郁症与个人性格密切相关,患者通常表现为内向、孤僻、多愁善感和依赖性强等特点。
妄想症
如果一个人坚持的信念是错误的,并且这种信念与社会现实及文化背景相冲突,但他/她仍坚定不移地相信,那么此人可能患有妄想症。妄想症的成因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在生理层面,同一家族成员出现多疑、隐秘或嫉妒等性格特点的概率较高。头部受伤、酗酒乃至艾滋病都可能引发妄想症。有人推测可能是颞叶或边缘区受损,或者多巴胺能神经元过于活跃所致。从心理角度看,弗洛伊德强调本能过程,认为妄想是同性恋期退化并固定于原始自恋期的结果。因被禁止的同性之爱而投射出多疑和反叛情绪。其他精神分析学家同样强调同性恋、自恋及投射理论。Sullivan认为妄想可以缓解自卑和脆弱感,相比清醒状态下遭受的折磨,妄想带来的幻觉反而让人感到舒适。被害妄想症(迫害型)——坚信自己正受到迫害或伤害,患者因此变得极度谨慎且处处提防,还会将相关人物纳入自己的妄想体系中。

文章《心理变态测试题》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