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作为24节气中的一员,它是夏季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对于小暑这个节气的来历,它的起源是什么呢?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
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 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炎热天气应多喝粥,可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食材熬制消暑汤或粥,口味可咸可甜,非常适合此时节食用。适量食用水果也有助于防暑,不过不宜过量,以免加重肠胃负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腹泻。民间还流传着“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后,气温高且湿度大。长久置于户外的木制品,例如椅子和凳子,经历风吹雨打后,虽然表面看似干燥,但在阳光暴晒下温度上升,会释放出湿气,长时间坐在上面可能引发痔疮、风湿以及关节炎等问题。因此,特别是老年人,务必避免长时间坐在室外的木质家具上。民间有言:“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的黄鳝最具滋补功效,中医指出黄鳝性温味甘,有补中益气、养肝健脾、祛风除湿、增强筋骨的功效,小暑期间最适宜食用黄鳝,有助于防止夏季因食物不易消化导致的腹泻,同时还能保护心血管健康。
夏季是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缓解期,吃些黄鳝还有冬病夏治的作用。大暑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饮食调养上应以适量、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小暑不宜吃得太油腻辛辣,所以黄鳝的做法以炖煮为佳。此外,小暑前后多吃淡水鱼、海带等对身体也很有益处。
南方地区还有小暑吃蜜汁藕的习惯,有清热、养血和除烦的多重功效,可以将鲜藕用小火煨烂后,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当凉菜吃,暑天吃藕有安神和帮助睡眠的作用。另外,小暑时推荐吃绿豆芽,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文章《小暑的含义》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