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起名/正文

许氏郡望和堂号

分类:起名作者:情歌三百首2025-04-29613

  解读百家姓舒姓。整理舒姓郡望堂号大全,京兆堂:以望立堂。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六位,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2%左右。

  舒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巨鹿郡:亦称钜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地大破秦朝军队主力。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陶之间地。汉朝至北魏因袭沿用。汉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以北及晋县一带。


舒姓郡望堂号_京兆堂:以望立堂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京北郡:又名邓城府、邓城县,位于现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原为春秋时期的邓国之地,后被楚文王所灭并占有。秦昭襄王元年,大良造白起攻打楚国,占领邓地,设立邓县,隶属于南阳郡。汉代沿袭此制。更始二年,王常被封为邓王。建武三年,岑彭在邓击败秦丰军队,进而包围黎丘。晋代称为邓城县,归属襄阳郡。太元七年,桓冲讨伐秦国,进攻襄阳,苻坚派遣苻、慕容垂等人支援。军队驻扎新野,慕容垂的部队在邓城,桓冲随后撤退到沔南。晋末时期,设置了侨置京北郡。刘宋大明末年,分割襄阳西部区域作为实土,邓县划入其中。齐朝继承了这一设置。永泰初年,魏人夺取沔北五郡,崔慧景等迅速救援,在邓城遭遇惨败。不久之后,魏主宏围攻邓城,齐将曹虎坚守,历经一个月未能攻克。梁承圣三年,西魏宇文泰派于谨等攻打江陵,军队到达樊、邓两地,梁王率领众人会合。后周时期,邓城县被废除。唐武德三年,因王世充兄长的儿子弘烈占据襄阳,朝廷派遣李大亮安抚樊、邓地区,计划攻取襄阳。李大亮随后从邓城攻下樊城。贞元末年,将临汉县治迁至古邓城,成为邓城县,仍隶属襄州。乾宁五年,朱全忠侵犯忠义帅赵匡凝,在邓城击败襄州军队。宋代同样设邓城县。元代时期该地被省废。如今为邓城镇。《南北对境图》记载:从邓城向南渡过新河可达樊城。《一统志》提到:邓城附近有牛首、安阳、古城、红崖、白河、沙河、渔浦、新城、淳河、滚河十座城池。蒙古围困襄阳时,在重要关隘修筑多座城池,切断粮草援助。这些遗址至今尚存。另外,《元和志》指出:邓塞旧城位于临汉县东南二十二里处,南接宛口,背靠一座小山,名为邓塞。孙坚在此山下击败黄祖,魏国将领曾在此建造战船以攻打东吴。陆士衡《辨亡论》中写道:魏国利用邓塞的船只,带领汉阴的军队。指的就是这里。《水经注》提到:邓塞是一座位于邓城东南的小山,淯水从其东侧流过。王氏认为这是古代邓国所在地。宋庆元二年,襄阳守臣程九万请求修建邓城堰,防止金兵入侵,从而造福农田灌溉。邓城在府东北十二里处,为古邓子国所在地。《左传》记载桓九年,楚军围攻此处,即此地。《寰宇记》提到:城池位于邓城南八里。晋代设置县治,隶属襄阳郡,后来废止,归入襄阳。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虞江堂:以望立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


  紫阳堂:以望立堂。


  京北堂:以望立堂。


  巨鹿堂:以望立堂,亦称钜鹿堂。


  阆风堂:宋朝时,舒岳祥任承直郎。宋朝灭亡后,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读书于阆风台,着有《阆风集》二百余卷传世。


文章《许氏郡望和堂号》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saybook.cn/n/18279309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