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相术/正文

阴阳鱼之阴阳两仪

分类:相术作者:光杆司令2025-04-29528

阴阳鱼中,两条阴阳鱼首尾交接形成妙合而凝的姿态,太极图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两条阴阳鱼,即黑色的鱼和白色的鱼。两条阴阳鱼,头尾交接形成妙合而凝的姿态。老子称此种姿态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那么,这种结构的含义是什么呢?明代医学家张介滨说环中者天之象也”。认为它表示着一种天象,即天、地生成和演化的规律。

太极,是宇宙的阴阳未分、天地浑沌时期。太极,因为它大到了极点,就称之为太极。物极必反,太极了,就会出现分化,分化为阴和阳。

何谓阴阳呢?阴原指山的北坡、河的南岸。阳指山的南坡、河的北岸。后来阴阳的涵义愈来愈扩大并愈来愈抽象,凡属对立的事物和性质,如人之男女,生物的牝牡雌雄,天象上的日月、阴晴等等皆可用阴阳加以概括。阴阳成为表述事物及其性质的对立的普遍性范畴。阳代表雄、积极、进取、光明、刚健等事物和性质,阴代表雌、消沉、退守、幽暗、柔弱等事物和性质。阴阳学说认为:宇宙的万物万象,分为阴与阳两大类;一切事物的形成、变化和发展,全在于阴阳二气的运动,而阴阳学说和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西周末年,伯阳父首先把阴阳看作是性质对立的两种气,并以阴气和阳气的冲突解释某些自然现象。他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但在伯阳父那里,阴阳的对立仅仅被用来说明个别的自然现象,他还不曾以阴阳为一切现象的原因。

老子在阴阳学说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种气——阴阳构成的。这是一个普遍性的命题,阴阳也因此成为哲学范畴。


战国时期,阴阳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专门研究阴阳的阴阳家。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将阴阳家列为六大流派之首,但遗憾的是,这一学派的具体内容并未流传下来,因此我们无法得知其具体内涵。在战国时代,关于阴阳的论述最为详尽,《说卦》提到古代圣人创作《易经》时,“……观察阴阳的变化并制定卦象”。同时指出,“天道由阴阳构成”。也就是说,阴阳的对立被认为是天道的核心,世间万物的变化皆源于阴阳的对立,而卦象正是基于阴阳对立引发的事物变化制定出来的。《系辞》明确表示,“一阴一阳谓之道”,即阴阳对立构成了宇宙发展的基本规律。当时的思想家普遍认为,天地并非由阴阳凝聚而成,而是天地衍生出了阴阳之气。例如,《吕氏春秋·大乐》记载:“太一生成两仪,两仪生成阴阳。”《礼运》也提出:“礼以太一为基础,分化为天地,转化成阴阳。”这里强调的是天地孕育了阴阳,而非阴阳创造天地。

阴阳学说得到充分发展是在两汉,两汉的思想家重视宇宙生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阴阳被广泛用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①阴阳生天地,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②阴阳生五行。如《淮南子?天文训》说积阳之热气在火,积阴之寒气为水”。③阴阳出入而生四时。如《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说“舂出阳而入阴,秋出阴而入阳,夏右阳而左阴,冬右阴而左阳”。④阴阳是生命之本。如《内径?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⑤阴阳是社会中尊卑德刑、予夺、仁戾、生杀的根据。“阳为德,阴为刑”。(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生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废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最后一点,显然把阴阳道德化了。

在汉唐哲学发展的基础上,北宋的思想家,提出较完整的宇宙生成理论,他们把宇宙的生成发展视作气的演化系列,阴阳则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李齡说广厥初太极之分,天以阳离于上,地以阴卑于下……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删变易图序论》)。

气本论确立后,不再把阴阳视作由“太极”或“元气”分化出来的两种气,而看作气的两种状态,如张载说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淸浊也,其究一而已”(《太和》)。

上面说明了太极图圆圈的两条阴阳鱼象征着阴和阳以及阴阳学说发展的简单过程。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阴阳分,两仪成。阴鱼和阳鱼相互环抱,表示阴阳交合,产生两仪,两仪就是天和地。



文章《阴阳鱼之阴阳两仪》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saybook.cn/n/18787402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