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算命/正文

周易是超科学吗

分类:算命作者:青春爱无赦2025-04-28828

科学与易学,究竟都是怎么回事,二者有何异同?不才不揣冒昧,试列之于下:

相同:

1、都是人类正确认识宇宙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

2、起源都是来自对外部世界的考察和经验积累;

3、二者的学术思想和基本观点都是建立在客观存在及其物质性的基础上;

4、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相同:

1、二者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易学产生于上古完善于中古,距今分别是8000年、3000年;科学产生于近代早期,完善于二十世纪初,距今分别是300年、100年。

2、二者的参与者与掌控者不同:易学的参与者是历代政权的头领,掌控者也是他们;科学的参与者是民间百姓,掌控者一般也是民间百姓,政权、统治者原则上不予干涉。

3、二者在发生学上发育发展的侧重与方向不同:易学考察万物侧重的是它们的同一性,方向是逆回归根;科学考察万物侧重的是它们的差异性,方向是顺去分化。

4、二者认识宇宙世界的方式方法不同:易学是考察基础上的模拟揭示与实践;科学是考察基础上的实验研究与实践。

5、二者完善手段过程不同:易学完善手段是不断使模拟接近万物实际,最终达到易与天地准。过程曲折复杂,势单力薄,历时近5000年之久;科学完善手段是反复进行考察,使认识尽量接近客观实际,最终达到万事万物清楚分明目的。过程相对简单直接,人多势众,历时较短仅200年左右。

6、二者认识世界的效果不完全一致:易学的结果是绝对真理,不须反复纠正,一步到位;科学的结果则是相对真理,须要反复纠正修改,不断去接近真理。

7、二者成果特点及其使用方式不同:易学的成果为完美无瑕的固定形式,从此不再变化改动,有如成功建造一座巨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后人从那里只是挖掘取用而已;科学的成果则是阶段性的,不完美不断变动的,有一定的时间条件限制,必须及时检验修正,否则将会铸成大错或灾难。

8、二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的社会影响差异巨大:易学因为前期控制在少数人手里,后期由于难明难解等多种原因,传播范围有限,所以社会影响仅限于华夏及其周边少数国家,虽然主要思想广受各个层次人群推崇,然总的来说应用面不是很大;而科学则不同,自其诞生起便为广大人群接受,传播极广乃至于世界各地,同时很快在社会实践上付诸应用,并取得显著成就,因此它的社会影响相当深远巨大。

几点说明:

一,人类的认识世界,就是人的主观与客观接近符合过程,越接近客观实际的认识,越是正确,在指导人类适应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也就越能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效果。

二,人类认识世界方法很多,诸如观察、考察、实际经验,综合归纳、逻辑推导、实验研究、模拟揭示等等。成熟的科学方法即为观察考察基础上的实验研究,而完善的易学方法则即为观察考察基础上的模拟揭示。科学与易学是当今世界普遍应用的两大认知方式,除了还未开化与世隔绝的少数群体,仍然处于低级的观察、经验等认识阶段外。

三,易学因为起源太早,所以仅存在于高层,民间不具备观察研究的必须条件。又因为易学一开始即有高深智慧与神秘色彩,被视作人间稀世至宝,所以严格掌控在狭小范围中,只在高层之间世代传递,不允许流落民间,哪怕非直系的亲族也难得与闻一二。这是易学之所以经历漫长岁月才得以完善成书最主要原因之一。相反,科学不存在易学那些境遇,没有被神秘化,除有短期的宗教干预,再没有大的阻碍,流传广泛得多。

四、科学与易学其初发育的基础都是相近的,即观察考察经验积累。易学经过长期考察,和经验的丰富积累,发现了万物具有的共同性,即都有阴阳,不但物物皆阴阳,而且每物从外至内,层层亦皆阴阳,阴阳无处不在,凡物无不具备,最后上升为万物皆由阴阳层层累积形成的理念,从而发明阴阳符号以及八卦,以此作为万物共同性的模拟记载下来,后来的易文化即是遵循这一寻根究底之路,不断补充完善的。

科学则与之相反,虽然也经过长期考察和经验的丰富积累,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子,他们没有去寻找万物的共同性,而是牢牢逮住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由于万物的差异是外在形质,易见易知,且密切社会生活,所以能得以广泛传播和推广。

初期条件相似者,比如《易经·系辞》提到:“古时候伏羲氏治理天下时,抬头观察天象,低头研究地理,观察飞禽走兽的纹理以及地形特征,近处借鉴自身,远处参考万物,于是开始绘制八卦。”前面的观察是对事物的探究,后面的获取则是经验积累,有了丰富的观察所得,才能从中筛选取舍。又云:“以此通达神明之德行,以此归类万物之情状”,明确八卦模仿万物共性的核心意义,探寻万物的共性正是易文化的目标所在。(参考《周易杂谈》第二篇)例如科学领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源于偶然看到苹果落地;哥白尼否定地心说,是通过二十年对日月运行的观测计算得出结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是基于对动植物形态长期观察推理形成的等。即便是现代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考察与经验积累同样不可或缺,因为这是认知事物的基本前提。由此可见,科学与易学起初的基础并无差别,只是后来发展方向不同,逐渐背道而驰,因此越往后差距越大。

五,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科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客观事物哪怕某一部分在主观上正确反映出来。然而,易学与科学一样,也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也是以主观认识将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出来为其目标的,再加之它们起初的发育基础也基本相近,如此二者应该一致同步了,实际则不然,二者差异真的相当的大!

周易论:科学与易学的同与不同

六,易学与科学,除了前面提及的不同之外,在认知特点上还有下述区别:

(1)易学是寻根究底找出万物的同一性,科学则是精察细证搞清万物的差异性。

(2)易学是越究越简,终则归为一道,无形无质,不闻不见;科学则是越察越繁,似乎无有终期,形质彰显,枝蔓愈益频仍。

(3)易学简则只能模拟比喻,将不闻不见变为可闻可见,一目了然;科学察则必要万千求证苦于应对,繁上加繁不胜其烦,终生莫能究竟。

(4)易学所得乃根本之理,绝对正确,放之宇宙而皆准;科学所得乃枝蔓之理,相对正确,有时间条件限制,确定性欠佳,不能放之宇宙而皆准。

(5)易学是一劳永逸的,周易一书即是它的最终成果,无须别索旁求;科学是求索不止的,不停的深而广之,然深不至形质之外,广却广得无边,成果不断,只是没有终期。

关于科学的时间条件限制与确定性欠佳,百度百科科学条列出的六条特征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临时性,不确定性:科学的核心是不确定性,解释一个现象的科学学说是临时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证据,所以永远是统计性质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段话,涉及了上面五条中的后三条内容,可见科学的这几个特征是普遍公认的。

文章《周易是超科学吗》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saybook.cn/n/188599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