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的节日有很多,有的节日有假期有的节日是没有假期的,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重阳节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节日,说起重阳节大家想到的应该就是登高和家里的老人了吧,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意思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又被称为“九月九”。古时候,人们常将“九”视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个九数叠加,因此称为“重阳”。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已有雏形,当时人们通过各种祭祀仪式庆祝丰收;到了魏晋时期,众多文人墨客纷纷赋诗咏志,使重阳节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直至唐代,重阳节正式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重阳节当天,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品尝重阳糕、佩戴茱萸等活动不可或缺,这些习俗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依然盛行。18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旨在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2006年,国务院将重阳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习俗。倡导全社会树立敬老、孝老、爱老的风气,作为传统节日重阳节,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浓浓情思。
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1、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放纸鸢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鸢,线爱长”。纸鸢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筝,广东、福建等地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3、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文章《重阳节的含义意义是什么》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