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
1、对象不同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2、弊端不同
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而刻板印象过于笼统,忽略个别差异,或者是基于同一种团体感情,刻板印象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是错误的。刻板印象的分类多趋向于两种极端,或是偏好、或是偏恶。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大多与知觉者所受的社会教育有关。
3、形成原因不同
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我们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
刻板印象形成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所以,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
晕轮效应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常以局部特征推断整体,即容易以偏概全。若某人被贴上正面标签,就会被视为拥有所有优良特质;反之,负面标签则会让此人被赋予种种劣质。这种情况就像刮风时月亮周围的光圈(月晕),实则是光线扩散的结果。基于此,桑戴克将其命名为“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我们通常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社会刻板印象。一种是我们直接与某种人接触,然后将这些人的特征加以概括和固定化。比如,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直接获得关于老干部、工人、教师、知识分子、商贩的印象。另一种是通过间接材料来获得的,如他人的介绍、大众媒介的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社会刻板印象。我们从电视和其它媒介中,看到了我们不可能实际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并且当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社会时,我们会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的描述。
文章《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