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区域,大部分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散居于伊犁、塔城、阿克苏和喀什等地。此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少量分布。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柯尔克孜族总人口约为160823人。该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同时也兼顾农业。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习惯
国内的柯尔克孜族主要集中于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一带,该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同时兼营农业与手工业;其传统工艺美术包括刺绣、织毯、雕刻、织花及金银器制作,常以兵器、山鹰、云彩、猛兽为图案主题。他们热衷于赛马、叼羊、马上射击和飞马拾物等活动。其日常生活与游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饮食起居也具有明显的游牧特色。
柯尔克孜族的早餐较为简单却营养丰富,多以鲜牛奶搭配其他食物;午餐相对简单,牧民们通常携带干粮在外食用;晚餐则较为丰盛。
信仰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人忌食猪肉和自死动物的肉,马肉马肠被视为冬季的最佳食品。
他们的饮食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也喜欢吃圆白菜、洋葱(皮牙子)、土豆等。日常饮品为山羊奶和酸奶,还喜欢饮用加奶和盐的茯茶。富裕起来的牧民们喝牛奶羊奶,吃牛肉、羊肉、马肉、骆驼肉,也吃米食和面食。制作面食时,不用案板,而是用皮子制成的擀面布。他们还将做好的酥油存放在经过加工的牛胃、羊胃中。餐具多为木质。
柯尔克孜族青年的婚礼仪式由阿訇主持,其中有个与饮食相关的有趣环节:阿訇会将一个馕分成两半,蘸上盐水,分别送给两位新人,寓意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柯尔克孜族人非常热情好客,流传着一句名言:“友谊与热情是柯尔克孜人的财富”。无论是否认识,只要来访,都会受到热情款待,主人会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供客人享用,以羊头肉待客最为尊重。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接着是胛骨肉和羊头肉。客人也应回赠一些食物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
柯尔克孜族的日常饮食包括馕、锅贴、库依玛克(油馕)、包尔沙克(油炸面块)、曲依包尔沙克(油炸果)、烙饼、油饼、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尔(水饺)、油馓子、奶油稀饭、抓饭、拌面、花卷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与其他民族共同居住、生产和生活的融合,柯尔克孜族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蔬菜开始进入农牧民家庭,菜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禁忌,与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饭前洗手后,剩余的水不能随意泼洒,需要用布擦干,主人允许后客人才能进食。男性客人不应直接从女主人手中接过食物,以体现男女有别的原则。用餐时应将碗中的食物吃完,切勿将剩饭倒在地上。用餐时不得揭开厨房门帘窥探,用餐结束后要背对着门离开。
柯尔克孜族的婚俗
柯尔克孜族的订婚习俗颇具趣味,他们对白色情有独钟,白色象征他们最爱的羊群。男方前往女方家时,需将各种礼物和聘礼放在马上,马头上要扎一朵洁白的棉花,这朵棉花也可由新娘亲自扎。若有人骑着一匹马,马头上扎着棉花,就说明此人正在筹备订婚,当地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女方父母对男方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准备丰盛的菜肴款待男方,同时商定婚礼日期。在某些地方,当男方前来订亲时,若女方同意这门亲事,会向男方身上撒些面粉为其祝福,寓意新郎将来会纯洁无瑕。
婚礼一般持续三天,多选在月末举行,仪式主要在女方家中进行。柯尔克孜族的婚礼是在女方家举行的。清晨,母亲会给女儿沐浴,并由母亲、嫂子等人负责为新娘梳妆打扮。母亲要为女儿梳头,将满头的小辫子梳理成两条大辫子,边梳边唱哭嫁歌。歌中包含母女间的惜别之情和深深祝福。同时还会举行叼羊、赛马等活动,并准备抓饭、煮肉以迎接新郎及其家人。
第一天捆绑新郎
新郎一方一大早就由长者和青年组成的队伍骑马出发,在乐队的敲击声中浩浩荡荡地送去聘礼。聘礼包括刚宰杀的两只羊,一只整羊煮熟;另一只掏空内脏不剥皮烤熟,还需带上数十头小牲畜和各种衣物。新娘的姐姐和嫂子会在门口逐一检查男方送来的聘礼,然后接受礼品。在门口还会展示女方送给新郎的礼品,并在众人面前试穿衣物。
等到准备让新郎进屋时,新娘家的男人们早已准备好绳索。一旦新郎进门,众人立刻围上去,将新郎五花大绑,拴在帐篷前尽情戏耍。最后由新郎的父亲和兄长出面向女方的亲友求情,并赠送礼物,这时他们才会给新郎松绑。
第二天分发喜糖
第二天婚礼仪式开始时,由一位陪新郎来的客人用一根木棍挑开毡房顶部的天窗,并从天窗向外撒下杏干、油果子、糖果等喜庆食品。此时,新娘家和新郎家的客人分站于毡房内,等待抢夺这些物品,以此分享这对新人的幸福。新娘家要宰杀羊和其他牲畜摆宴席,招待远道而来的宾客。
婚礼仪式依照伊斯兰教教规进行。由阿訇主持典礼,宣读“尼卡罕”(结婚证词),并让双方分吃蘸盐水的馕,象征夫妻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为庆祝新婚,宾主们会举行叼羊、赛马、摔跤、角力等娱乐活动。晚上,新郎、新娘由伴郎、伴娘陪同坐在帐帘内谈笑嬉戏;帐帘外,男女青年弹奏考姆兹和其他乐器,唱民歌,跳见面舞,玩各种游戏,直至深夜才各自归寝。
第三天返家
新郎要将新娘带回自己的新房。此时,新娘要与家人告别。新娘的母亲为了照顾女儿也会陪伴女儿同住新郎家二至三天,有的甚至要住一个月才返回。女方要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用马和骆驼驮着送去,同时准备一匹马、鞍具、笼头和马鞭。鞍具和马鞭都要全新,并用银铜装饰,极为讲究。新娘回婆家时,要骑上这匹马,这匹马也算是嫁妆的一部分赠予女儿。新婚夫妇在归途上会受到沿途牧民的热情接待,还需送上喜糖等礼品作为答谢。
柯尔克孜族的宗教信仰
柯尔克孜人最初崇拜图腾。著名的图腾是雪豹和鹿(柯语译为buhu,柯尔克孜族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小说《白轮船》讲述的就是与母鹿相关的故事)。此外,还信仰“乌买”女神(umaiene)。他们信奉祖先和天神,朝南祈祷,崇拜太阳,认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改信伊斯兰教,属于正统的逊尼派。东北部的部分柯尔克孜族人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柯尔克孜族绝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早在16世纪中叶就开始信仰伊斯兰教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哈纳菲派。礼拜寺是信徒活动的主要场所。礼拜寺多建于城市。教规五功:“念功”、“拜功”、“课功”、“斋功”、“朝功”。
柯尔克孜族的节日习俗
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掉罗勃左节等。过节时,男女都穿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子互相招待。
柯尔克孜族中最重视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丧葬和婚礼。
诞生礼
诞生礼是在婴儿出生当天举行的,以表达对新生生命的美好祝愿。摇篮礼是在孩子出生第七天或第九天举行的,要宰牲设宴请客吃饭,规模不大,参与者限于妇女。在宴会期间要唱“摇篮曲”。满月礼,类似于汉族的“做满月”。割礼,是柯尔克孜人仅次于婚礼的重要仪式。丧葬,柯尔克孜人基本上按照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婚礼,是柯尔克孜人最大的礼仪,一般先在女方家中举行,然后将新娘迎回新房,在男方家中举行更热闹的庆典活动。整个婚礼贯穿于歌声和活动中。
诺如孜节
“纳吾热孜”节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太阳历元月初一(即公历3月22日)为节庆日。柯尔克孜族也过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也称“撒拉哈特曼节”。努吾若孜节历史悠久,它在古代维吾尔、乌孜别克、哈萨克、柯尔克孜等突厥语系民族中广泛流行。
每年阴历春分日这一天,即阴历3月22日前后,为“努吾若孜节”。它的内容是辞旧迎新,希望春天带来吉祥幸福,“努吾若孜”谣充分体现了这一内容:
努吾若孜节到了,物价降低,春喜降临,麦穗饱满,穷苦的人们有了生机,家家户户欢天喜地,今天母鸡孵出雏鸡,努吾若孜节到了,驱走悲伤,妇女们喜气洋洋相聚,姑娘、小伙子们格外高兴,他们歪戴帽子插鲜花于耳际,笑声四处荡漾,到处是欢声笑语。
努吾若孜节里表演的各种游戏也是以驱赶严寒迎接春天为主题。例如,在努吾若孜节时,会装扮一个人扮演冬季老人,表演一番后脱掉棉衣,换上单衣迎接春天的到来。努吾若孜节时,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准备羊肉做饭,预祝丰收,节后开始春耕播种。至今不少地方的维吾尔族仍在过这个节日。上述节日的庆祝活动在一些维吾尔人中,尤其是在一些城市里的年轻人中,已发生了一些变化。
文章《柯尔克孜族的风俗习惯》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