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刻板印象 我们倾向于对某一类人群形成固定的观念,例如认为男性自信且坚韧,女性则更加温婉,北方人豪放直率,南方人精明能干,美国人性格开朗等。尽管这些看法有时确实符合实际情况,但在人际交往中却可能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未必总是准确无误。2、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一旦最初接触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将会对后续关系发展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指最近的行为表现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许久未联系的朋友之间,人们往往会格外关注近期的表现。3、晕轮效应 我们容易将对方某一方面的优点无限放大,进而形成全面的好感。简单来说,就是一旦发现一个人某个特质特别突出,就容易认定他在其他方面也同样优秀。4、投射效应 我们常犯的一个认知偏差是认为自己的某些特点别人也必定具备,比如自己喜欢的一首歌,就觉得所有人都会喜欢。5、基本归因错误 当观察到某种行为时,如果是他人所为,我们往往将其归咎于其内在的性格缺陷;而如果是自己所为,则更多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看到别人考试失利,我们可能会认为是对方能力不足,而如果是自己,则可能归结为最近状态不佳或其他客观原因。6、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在他人面前展示技能时,社会促进现象表现为个体表现得更好,比如熟悉的一首钢琴曲,在有观众的情况下演奏得更为出色。相反,社会抑制现象则表明,对于生疏的内容,在公众场合下反而难以发挥正常水平。7、社会浪费 在团队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若最终只依据整体成果进行评价,个体的努力程度可能会降低。假设一个小组需要制作一份演示文稿,最后每个人的得分相同,成员的积极性就会减弱。8、旁观者效应 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周围有其他人在场,却没有人为受害者伸出援手的现象。援助行为的发生概率与旁观者的数量成反比,因为责任被分散开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无需承担责任,从而导致集体冷漠。9、破窗理论 如果一幢建筑的窗户遭到破坏且未及时修复,其他人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进而效仿破坏更多设施。举例来说,当我们身处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时,会自觉维护秩序;然而,一旦发现地面已有垃圾,便会觉得丢弃垃圾也无可厚非,最终可能导致环境恶化。这提醒我们要及时纠正小问题,避免连锁反应。10、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做出预测或解释后,往往会按照预期推动事件朝着那个方向发展,最终使预言成真。比如,你察觉室友最近对你态度冷淡,怀疑他对你的态度有所改变,于是开始留意他的言行举止,将每一个细节都解读为不满情绪,随之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主动挑起矛盾,最终导致对方真的对你心生反感。11、从众 当处于群体压力之下时,个人可能会放弃原有立场,随波逐流。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心理学家阿希的经典实验。12、服从 出于对群体规则或权威人物的敬畏,被迫执行自己不愿意的任务。同样,米尔格拉姆的经典实验也揭示了这一现象。13、顺从(此处与前文的服从不同,前者用的是obedience,后者使用compliance)顺从他人的请求,即使内心并不情愿。在销售领域,有一种名为“脚踏门槛”技巧的方法,意指一旦允许推销员进入家中,钱包就难保安全了。具体操作是先同意一个小要求,再逐步增加难度,直至对方不好意思拒绝。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不妨直接拒绝,以免陷入被动局面。
文章《社会心理学行为有哪些》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