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效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曾有一位商界知名人士分享过自己的交友经验,他说:“什么样的人值得深交?对比一下便知。”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他的一个贸易伙伴(称为吴老板)大学毕业后投身于贸易领域,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毅然辞职,在上海投身服装行业,随着业务扩展,订单量也不断增加。吴老板常通过QQ问候他,偶尔还会打电话聊几句,即便是简短的对话,也能让人感到放松愉悦。更令人感动的是,只要他到吴老板所在城市出差,吴老板都会亲自负责接待事宜,并坚持让他住在家中共叙友情。对此,他满怀感激,吴老板则坦言:“如果是客户,我必定会腾出时间;但朋友,至少要以不低于对待客户的态度来相处。”
还有一个人是他的同学,平日里从来不会有什么联络,甚至连简单的问候都没有,而一旦有什么急事,只一个电话很直接地要求帮忙,那时便不把自己当外人。对此,一次两次之后,这位有名望的人士就再也不愿帮什么忙了,每次他都会以各种理由推脱。因为在他的心里,已经将这位“同学”踢出了朋友的圈子,也就是他说的“不值得结交的人”。
因为心中已经有一个标准,此时,如果有低于这个标准的,那么,无形中价值就贬低了;倘若有高于此标准的,那很可能之前的标准就失效了。
对比效应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在这位人士的大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值得结交的人”的标准,两者一比较,结果自然很清晰。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知觉对比,也称为对比效应。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人们通常把某一特定的感受器由于前后或同时受到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刺激源的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作“对比效应”。
生活中,我们如果先吃了一块很甜的奶酪,然后再去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涩难忍;冷手和暖手放进温水里的感觉明显是不一样的等,诸如此类的现象都是对比产生的效应。同时,心理学家还发现,当人在面临两种不同的选择,并且必须要做出决策的时候,常常不是根据经济学上的理论去评判其真正的价值,而是会在潜意识里根据自己的一套相对清晰的对比标准进行最后的判断,这便是人们在思想上的对比效应。
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比较,就无从判断差距,更无法进步。有一则寓言,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狮子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一定要快快地跑,假如连跑得最慢的羚羊都追不上,那你就会被活活饿死。”而在草原的另一端,羚羊的妈妈也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啊,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尽最大的能力,假如被草原上跑得最快的狮子追上,就只有死路一条。”
身在职场的我们,就好比狮子与羚羊,假如没有追逐、求生的想法,或许狮子就不会成为草原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羚羊或许早就灭绝了。我们要想成为职场的赢家,就得不断地去了解自己的对手,明确彼此间的差距,不能一味埋头苦干,只有掌握了全方位的信息,加快速度、提高效率,一点点进步的积累才能缩小彼此的差距。
职场上的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醒自己经常与别人相比较,只有比较了才能知道你们的差距在哪里,才能明确自己究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如果比别人优秀,那就继续发扬长处;假如比别人落后,那就努力寻找差距,取长补短。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如果你今天想“小李上个月的业绩比我高,我要是再不加把劲,上半年的奖金可就没希望啦!”不管眼前有多大的困难,只有比较出差距,才会有动力去赶超。

世界上的美丑、善恶、优劣等,其实都不是绝对的,它们往往是相对而存在的,假如没有丑的衬托和比较,怎么能显示出美呢?只有善于比较的人,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发现美好、明辨是非、积极进取。
职场上的“对比效应”,其实是一种成功的智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应该在“比上”中发现不足,在“比下”中增强自信,只有有了参照,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肯定自己。没有对比的竞争是毫无动力的,比较产生压力,在压力下不断创新和进步,获得发展与提升。
文章《广告中的对比效应》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