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与医学
具体接洽到人身来说,中医很早就把“五脏”类比于“五行”,故木、火、土、金、水分别代表着五脏的肝、心、脾、肺、肾。如把前述的五行相生的关系改成五脏相生,,则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如把它联成一个“相生线”,五脏(五行)通过“相生”把人身联成一个整体,使脏腑都具有相关的资生、助长、促进或兴奋的关系。固然,这并不是说“肝生心”即是肝能“真正”将心“生”出来。
从当代医学角度看,人也确实是一个整体,每一个脏器的物质基础和功效活动都有赖于其它脏器的资生、促进,如一个脏器有病,则相关的脏器就要受到影响和妨碍。单从相生的关系来看,如脾(土)有病,由对肺(金 )的资生减轻,故有些患脾胃病消化欠好的病人,也常易得肺病或其它呼吸道病。相似这些现象,中医多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注释的。
可能会有人问,木能生火,但木能不能生土、生金,乃至生水呢?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的理论,我们可看出,木生火是干脆相生的母关系,而其它则属于间接相生的好处。至于能否实际“相生”,还得参照其它条件(如相克)的影响才能反映出来。
为什么把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平台?
中国传统医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物质是不断变化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世界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等领域的发展都受到了它的启发。中国古代的医者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用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等器官,从而形成了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料一:中医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借助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用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
中医是我国独占传统医学,它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组织布局,用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肺、肝、肾
文章《人体内脏对应的五行图》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