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平常的生活中,这种马太效应的事例简直数不胜数。凡是上过学的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经历,自己班里或者自己身边的某一个人,平时也感觉不到有多么突出,可是一旦获得某种荣誉,然后其他的荣誉就接踵而来。刚工作那一年,在北京找房子租住,感慨难找之余给朋友打了个电话,朋友说,其实不只是找房子,找工作也是这样,当你找不到的时候,仿佛整个世界都离你远去,而当有眉目、柳暗花明的时候,机会反而多了。而很多人在落难时感慨的“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其实也是马太效应在起作用。再比如说,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的是越好的越好,越差的越差,越多的越多,越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这个名字来源于《圣经》中的马太福音里的一则寓言。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了这个术语,用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比那些默默无闻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荣誉,即便他们的成就相差无几。同样地,在同一项研究中,名声通常倾向于给予那些已经成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往往授予资历最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的工作是由一名研究生完成的。”此后,这一术语被经济学领域借用,用来描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等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社会心理学领域也频繁使用这一名词。例子:一位国王出行前,交给三位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并吩咐道:“去经商,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归来时,第一位仆人说道:“主人,您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经赚到了十锭。”于是国王奖赏了他十座城池。第二位仆人汇报说:“主人,您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经赚到了五锭。”于是国王奖赏了他五座城池。第三位仆人则说:“主人,您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保存着,我担心丢失,所以一直没动它。”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位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位仆人,并且说道:“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拥有的,也要被剥夺;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更加富有。”
文章《新媒体领域的马太效应》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