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即《易经》,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本人大学时代(20世纪90年代),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一阵周易热。周易本来分为易理派和象术派,本人从小对玄学感兴趣,遂自学了周易预测术。
毕业后回到自己的母校完小教初中,当时喜欢向周围的人卖弄预测术,不久,自己会八卦预测的消息不胫而走。
1997年暑假的一个周末晚上,一位谭老师突然造访我宿舍,欲问工作调动之事。我使用梅花易数占得一卦,辨旺衰,查体用生克,细究变化结果,断定当年工作调动之事不能成功。这个消息对他来说自然不是好消息,我只好安慰他勿以卦象影响心情,权当游戏而已。随后他向我道出情况:因他太太是广安岳池县人,他们是在读师范的时候认识而结婚。毕业后,谭老师回到家乡的母校任教,他的太太也随调过来。他们在母校教书有10来年了,他太太思乡心切,想调回岳池去教书。当然是他们两个一同调过去。暑假过完了,谭老师真的没有被调走,但他的太太却调走了。没调成功的原因是,谭老师和他的太太都是当时的骨干老师,加上我们的母校离县城远,条件艰苦,也很难吸引一些大学生前来,所以师资短缺。要一下子调走两个,咱们校长坚决不同意,于是只答应先放他太太回去,谭老师的工作调动至少往后压一年。
还是那个暑假,有一个晚上,我去小学部玩。遇上了一位老教师刘老师,他曾经是我读初中时的美术老师。他是隔壁乡的,但一直在我们学校教书几十年,那个时代交通也不发达,他一个周末都要走几十里山路回家和返校。因为上了岁数,这个走路都是很大负担,加上年龄大了,对家乡的思念很强烈,所以他这几年都在进行工作调动,但是一直没成功。他告诉我今年应当没啥问题了,但是遇上了我,顺便看一下卦象的结果。
立刻算了一卦,由于这卦关系到我敬重的老师的未来,所以我格外谨慎。反复查看,仔细推敲,结合卦象指示,依然认为他的工作调动存在障碍。尽管有些不舍,我还是如实告知了刘老师这个不利的结果。然而刘老师对卦象表示质疑,他告诉我已经尝试调动两年仍未成功。第一年他仅向我们学校的校长提出申请,校长同情他的处境,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但他未向县教委报备,最终被县教委驳回。第二年他吸取教训,提前向县教委申请,教委批准了,但家乡学校的校长不同意,导致第二次调动失败。他还提到:今年已分别说服了原校长、县教委以及家乡校长,按理说应该没有阻碍了。我当时也从常规角度分析了一下,觉得可能是卦象不准或者我的解读技术有待提高。当时我也略感尴尬,告诉刘老师卦象如此,真心希望结果不会应验,否则刘老师还得再努力一年。不久新的学期开始,刘老师果然未能成行。这个阻碍出乎所有人意料,竟是因为他家乡的乡政府反对。原因是当时的乡完小依赖乡财政拨款支付工资,乡政府声称没有预算支付刘老师的工资,从而否决了他的调动请求。这个结局令人震惊。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的真理,从这些卦象上可以得到印证。
文章《梅花易数怎么测年龄》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