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人节再怎么大放异彩,也不如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更精彩,除了情侣之间的相聚,更有很多神话故事加持,还有民间自古传下来的七夕节习俗,可以说这个节日不仅有情人节的过法,也有传统节日的过法。那么,你知道七夕节的由来简介吗?不知道的话,可以来瞧瞧家庆网带来的中国七夕节的由来100字哦。
七夕节的由来简介
七夕节的由来简介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夕节的由来简介
每逢浪漫的夜晚,女孩们仰望皎洁的明月,摆放应季的瓜果,向着天空虔诚祭拜,祈求天上的仙女赐予她们聪慧的心智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线技艺日益精湛,同时也祈求一段美好的姻缘。在过去,婚姻被视为决定女性一生幸福的关键,因此,无数有情男女都会在这寂静的夜晚,默默祈愿自己的姻缘美满。
中国七夕节的由来100字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七夕民间习俗
1、喜蛛应巧
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
2、投针验巧
明《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七夕民间习俗
3、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们约好联合举办。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4、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5、七姐诞
广州旧时过七巧节非常热闹。姑娘们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6、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文章《七夕节简要来历》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