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被叫作鬼节,传说是鬼出没的日子,阴气非常重,所以为了防止阳人在这个日子被鬼侵害,各家各户都会在家里插上柳条,因为鬼是害怕柳条的,不会出现在有柳条的家中。
清明节真正的寓意是为防止鬼的侵扰加害,而插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活过来,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清明插柳”风俗由来已久。民间相传从隋代开始流行,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
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
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折柳赠别

汉族有一种“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灞桥位于长安城东,横跨河流,汉代人们在此送别亲友时习惯折下柳枝赠送。李白曾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时长安灞桥两岸长达十里的地方,每走一步就有一株柳树,凡是从长安向东出发的人大多在此告别,折柳作为临别礼物,因为“柳”与“留”同音,象征挽留之意。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通过赠送柳枝表达不舍之情,寓意希望朋友在新环境中如柳树般茁壮成长,它蕴含着美好的祝福。
文章《清明节的寓意八个字》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