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名字的释解:
《易经》有三个版本:《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分别形成于夏、商、周三代,其中《连山易》最早,《周易》最晚。《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相传是周文王所著。
系 辞 上 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因此,刚柔相互作用,八卦彼此激荡。雷霆激发万物,风雨滋养大地。日月运转,寒暑交替,乾象征男性,坤象征女性。乾了解初始,坤促成事物完成。乾以简易明了,坤以简洁高效。简易则易懂,简洁则易行。易懂则有人亲近,易行则能成就大业。有人亲近则能长久,能成就大业则能扩大影响。长久则体现贤人的品德,扩大影响则体现贤人的事业。简易而得天理,得天理则能成就自身。
圣人设置卦象观察现象,并附上解释以明示吉凶,刚柔交替推动变化的发生。因此,吉凶代表得失,悔吝表示忧虑,变化反映进退,刚柔对应昼夜。六爻变动,体现了三极的道理。所以,君子安居所处之地,遵循《易》的顺序,所乐于研究的是爻辞。君子静坐时观察卦象并玩味爻辞,行动时观察变化并参考占卜,因此能得到“上天护佑,吉祥无碍”的结果。
“彖”解释卦象,“爻”描述变化。“吉凶”体现得失,“悔吝”暗示小的瑕疵,“无咎”意味着善于弥补过错。因此,贵贱由位置决定,大小由卦象区分,吉凶由辞句判断,忧悔吝由细微之处显现,震无咎由悔悟产生。所以,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各自指向特定的方向。
《易》与天地准则相符,因而能概括天地间的规律。仰望天空观测星象,俯视大地审视地形,从而知晓光明与黑暗的原因。追溯起源并反思终结,因此理解生死的道理。精气凝聚成形,游魂变化显现,从而了解鬼神的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背自然规律。知晓万物并引导天下,因此不会有过失。广泛施行而不偏离正道,乐天知命,因此无忧无虑。安心立命并敦促仁爱,因此能够施恩于人,涵盖天地的变化而不超出界限,细致塑造万物而不遗漏,通晓昼夜的规律而有智慧,因此神妙无方而《易》无固定形态。
一阴一阳构成了道,继承道即为善,完成道即为性。仁者视为仁,智者视为智,普通百姓日常使用却不知,所以君子之道显得稀少!彰显仁德,隐藏实用,鼓舞万物而不与圣人共忧,盛德大业堪称伟大!富足称为大业,日新月异称为盛德。生生不息称为易,成象称为乾,效法称为坤,推演预测称为占,通达变化称为事,阴阳难以测度称为神。
《易》博大精深!若论深远,则不受限制;若论近处,则安静而端正;若论天地之间,则无所不包。乾静时专一,动时直接,因此能产生宏大。坤静时收敛,动时扩展,因此能孕育广阔。广大与天地匹配,变通与四季相应,阴阳的意义与日月相符,简易的美好与至德相称。
孔子说:“《易》达到了极致吧!《易》是圣人用来提升道德并拓展事业的工具。崇高的品德效仿天,谦逊的行为效仿地,天地设定方位,《易》就在其中发挥作用。成就本性,存续存在,这是道义的大门。”
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复杂现象,将其比拟为各种形象,象征具体的事物,因此称为“象”。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动态,研究其交汇贯通的方式,制定礼仪,并加以解释以判定吉凶,因此称为“爻”。《易》阐述了最复杂的道理却不让人厌恶,描述了最活跃的现象却不显混乱。模拟之后才发言,商议之后才行动,模拟与商议共同促成了变化。
“鹤鸣于山阴,其子回应;我有美酒,愿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待在家中,说出的话善良,千里之外也会响应,何况是附近的人呢?如果话语不善,即使远在千里也会被拒绝,何况是身边的人呢?言论出自自身,影响民众;行动始于近处,显于远处。言行是君子的关键所在,关键一发动,决定荣辱。言行是君子感动天地的方式,怎能不谨慎呢?”
“志同道合之人,起初可能痛哭而后欢笑。”孔子说:“君子的行为,有时外出,有时居家,有时沉默,有时言谈。两人同心,其力量足以切断金属;心意一致的话语,如同兰花般芬芳。”
“初六,借用白茅垫底,无咎。”孔子说:“假如直接放置在地上即可,再用白茅垫底又有何妨?这是极度谨慎的表现。白茅虽薄,但用途重要。以此谨慎的态度行事,就不会出错。”
“勤劳谦虚,君子终有所成,吉。”孔子说:“勤劳而不夸耀,有功而不自傲,这是最深厚的修养。谦虚的人愿意降低身份对待他人。品德高尚,礼仪谦恭。谦虚是保持恭敬以维持地位的表现。”
“飞龙在天,必有悔恨。”孔子说:“高贵却没有实际权力,高高在上却没有人民支持,贤能之人处于下位得不到辅助,因此行动会带来悔恨。”
“不出庭院,无咎。”孔子说:“混乱的根源往往在于言语。君主不保密则失去臣子,臣子不保密则危及自身,机密事务不保密则可能导致失败。因此,君子谨慎保密而不轻易发表意见。”
孔子说:“创作《易》的人大概明白盗贼的心理吧?《易》中说:‘背负重物,乘坐马车,引来强盗。’背负重物是小人的工作,乘坐马车是君子的工具。小人使用君子的工具,强盗就会觊觎夺取。上下关系不和谐,强盗就会图谋攻击。疏忽财物教导人们偷窃,过分修饰容貌诱惑淫欲。《易》中说:‘背负重物,乘坐马车,引来强盗。’这是招致强盗的行为。”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为两部分以象征两仪,悬挂一根以象征三才,排列四象以象征四季,归余数于□①以象征闰年。五年两次闰月,因此再次排列后悬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合各有归属。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总共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就是促成变化和运行鬼神的基础。
《乾》的策数为二百一十六,《坤》的策数为一百四十四,总计三百有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两篇的总策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量。因此,四次操作形成《易》。十八次变化构成卦象,八卦达到初步成就。延伸扩展,触类旁通,天下所有的能力就完备了。彰显道义,神化德行,因此可以应对各种事务,协助神明。孔子说:“了解变化规律的人,难道不是知道神的作为吗!”
《易》包含圣人之道四个方面:用来说话的人重视辞句,用行动的人注重变化,制作器物的人参照象数,用占卜的人依赖占断。因此,君子准备有所作为,即将有所行动时,向《易》询问,得到的回答如同回声一般准确。无论远近幽深,都能预知未来的事物。如果不是天下最精细的学问,谁能达到这种境界?交错变化,综合数字。通达变化,形成天下的文采;推演数字,确定天下的象数。如果不是天下最灵活的智慧,谁能做到这一点?《易》无需思考,无需行动,寂静不动,感应随即通达天下之事。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奇的力量,谁能实现这个目标。
《易》是圣人深入探究根本原因和细微变化的工具。正因为深刻,所以能通达天下人的志向;正因为细微,所以能完成天下的事务;正因为神奇,所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说:“《易》究竟是什么?《易》开启万物,成就事业,涵盖天下的大道,仅此而已。”因此,圣人通过《易》沟通天下人的志向,确立天下的事业,解决天下的疑惑。因此,蓍草的德行圆满而神妙,卦象的德行方正而明智,六爻的意义简易而明显,圣人以此净化心灵,退隐于秘密之中,吉凶与民众共同承担。神明预知未来,智慧保存过去,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古代那些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滥杀的圣人就是这样。因此,他们明了天道,洞察民情,从而兴起神物以供民众使用。圣人以此进行斋戒,使自己的德行神圣化。因此,关闭门户称为坤,打开门户称为乾,一开一合称为变化,往来不绝称为通达。显现称为象,形成称为器,制定并运用称为法,方便出入、民众普遍使用称为神。因此,《易》中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决定吉凶,吉凶造就大业。因此,法象最大的是天地;变通最大的是四季;显著明亮的象征是日月;崇高伟大的是富贵;完备物品并应用,建立功业制成器具以造福天下,最大的是圣人;探索奥秘,深入挖掘,确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的□②□②,最大的是蓍草和龟甲。因此,天降神物,圣人取法;天地变化,圣人效仿;天垂象示,显示吉凶,圣人模拟;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圣人取法。《易》有四象,是用来展示的。附加解说词,是用来告知的。判定吉凶,是用来决断的。
《易》说:“自上天护佑,吉,无不利。”孔子说:“护佑的意思是帮助,上天所帮助的是顺应自然的,人们所帮助的是诚信的。履行诚信并顺应自然,同时崇尚贤能。因此,自上天护佑,吉祥无不利。”孔子说:“文字无法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也无法完全表达思想。”那么,圣人的意图岂不是无法被理解了吗?孔子说:“圣人设立象数以表达意图,设定卦象以揭示真实与虚假,附加解说以阐明全部内容,变化流通以实现最大利益,鼓舞激励以展现神奇。”乾坤,或许是《易》的核心吗?乾坤确立后,《易》就存在于其中了。乾坤毁灭,则无法显现《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许接近消亡了。因此,形而上者称为道,形而下者称为器。变化裁剪称为变,推广实行称为通,推行于天下民众称为事业。因此,象,是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复杂现象,比拟其形状,象征事物的适宜性,因此称为象。圣人通过观察天下的动态,研究其交汇贯通的方式,制定礼仪,附加解说以判定吉凶,因此称为爻。极尽天下的复杂现象存在于卦中,鼓动天下的动态存在于辞中,变化裁剪存在于变中,推广实行存在于通中,神妙明了存在于个人,默默成就,不言而信,存在于德行。
□①=扌+力 □②=上亠中繁体字的丶兴'的上半部下且 □③=蕴-艹

文章《详解易经·系辞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对观点赞同或支持。